刘盼遂先生曾师从黄季刚、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等著名大师,治学又专攻疑难,是二十世纪不可多得的古文献学家。
刘盼遂先生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居之安
终身的事业——读书、著书与教书
刘盼遂先生原名铭志,字盻遂,后来由于人们对“盻”字不熟识,多将“盻”误写为“盼”,遂将“盻”改为“盼”。他出身于书香门第,受过严格的家庭教育,自幼好学,能诗善文,一言一语都独运匠心,多用奇文怪字,艰深难读,前辈戏以唐代古文家樊宗师目之。
一九一七年入河南省立二中读书。一九二一年因为仰慕黄季刚的学识,考入山西大学国文系,游学于黄氏之门。不久,黄季刚因故离校,刘盼遂先生也离开了山西大学。
一九二三年至一九二五年,他先后任教于菏泽山东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和曲阜山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
一九二五年他考取清华国学研究院研究生,成为国学研究院首届学员中的翘楚,深受该院的导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的赏识。在他们的指导下,刘盼遂先生在文字、音韵、训诂、钟鼎、甲骨、经学、史学、辞章、校勘、目录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学习与研究,先后发表了多篇相关的论文。
其中 《黄氏古音二十八部商兑》,对黄季刚主张之古音分二十八部的观点,提出不同的看法。又如《六朝唐代反语考》,甄录六朝唐代之反语三十余条,比顾炎武《音论》和俞正燮《反切证义》中所甄录的多一倍。其他各篇也都表现了他学问的渊博、治学的精审,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在学术界产生广泛的影响。
同时,黄季刚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大学讲授《文心雕龙》,他又师从黄氏学习这部文学理论名著。一九二八年从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毕业,毕业论文《天问校笺》深受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诸导师的嘉许和赞扬。
一九二八年到一九二九年,他应聘为河南中山大学教授,兼任河南通志馆编纂。一九二九年至一九三〇年应聘为北平女子师范大学(一九三一年并入北师大)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一九三一年到一九三四年应聘为清华大学副教授。一九三四年至一九三五年又应聘为河南大学教授,兼河南通志馆编纂。
刘盼遂先生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清华大学任教时